close
打破成規正是他的習慣
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
●84年11月9日首度來台
◎黃哲嶔 音樂月刊雜誌
一般人對於波哥雷里奇的認識,得自於他的花邊新聞多,卻少有來自其音樂。他的個人行事風格一向「反傳統,反主流」,喜歡以一己之意志做與眾不同的思考,因此他特立獨行:與較他年長的恩師結婚、別人因為參加比賽而成名,而他卻因為落榜而知名、創立規則特殊的鋼琴大賽、音樂詮釋自有不拘泥於傳統的主見。雖然他與眾不同,卻能自成主流,言之有物,依舊獲得許多樂迷的喜愛。
生平
1958年出生於貝爾格勒,為南斯拉夫之塞爾維亞籍鋼琴家,父親為低音提琴家、指揮兼作曲家。波哥雷里奇七歲開始學習鋼琴,1970年(十二歲)赴莫斯科求學,最初在中央音樂學校與莫斯科音樂院而事提馬金(Timakhin)、柯諸斯提瓦(Gornostaeva)和麥黎寧(Malinini)。1975年(十七歲)拜Alice Kezheradze為師,波哥雷里奇的詮釋觀點受她的影響極大。1978年在特尼(Terni)贏得卡薩格蘭德(Casagrande)大獎。1980年波哥雷里奇與老師Alice Kezheradze結婚。
成名
1980年波哥雷里奇贏得「蒙特利爾國際比賽」首獎,又在10月間與來自38個國家149位好手,參加在華沙舉辦的「蕭邦鋼琴大賽」,在第三回合時因為他的詮釋違反傳統,未能進入最後一輪的決賽,引起評審委員,同時也是著名的鋼琴家阿格麗希(Marhta Argerich)以退出評審團作為抗議,卻因此打響了波哥雷里奇的國際知名度。1981年在紐約以及倫敦首演,1983年在「薩爾茲堡音樂節」中舉行獨奏會,1982年起定居英國。
「蕭邦鋼琴大賽」後,波哥雷里奇在倫敦、巴黎、紐約、蘇黎士、馬德里、布魯塞爾、阿姆斯特丹、羅馬、米蘭、台拉維夫、東京舉辦一連串備受好評的音樂會。隨後又應邀和柏林愛樂、倫敦交響樂團、倫敦愛樂、芝加哥交響樂團、波士頓交響樂團、洛杉磯愛樂以及維也納愛樂等一流樂團合作,足跡踏遍加拿大、南北美地區、日本、澳洲、紐西蘭。1992年於北美與歐洲巡迥演出,'93年演奏的範圍擴大到德國、美國、加拿大與日本等地。
育才
波哥雷里奇對於培養優秀的音樂家一向不遺餘力,以他為名的音樂節以及鋼琴大賽,都是以此為主旨。第一屆的「波哥雷里奇音樂節」於1989年夏天在德國南部Bad Worishofen開幕,而第一屆「波哥雷里奇國際鋼琴大賽」則於1993年12月在加州舉行。
波哥雷里奇也在南斯拉夫創辦基金會,提供獎學金給年輕而有天賦的學生出國進修。波哥雷里奇在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「親善大使」 ; 1992年10月,克羅埃西亞政府任命波哥雷里奇為「文化大使」 。1993年1月,波哥雷里奇榮獲大使基金會頒贈的卓越使節獎章。
大賽
「波哥雷里奇國際鋼琴大賽」的特點在於不限制參賽者的年齡,為世界首創。當年1月7日波哥雷里奇首次在美國宣佈將在當年的12月1日起舉辦以他為名的國際鋼琴大賽,而當年的第一名便是由我國的青年鋼琴家陳毓襄奪得。得獎者將可得到打破世界記錄的高額獎金——10萬美元,並且將盡力協助其建立音樂演奏事業。之所以提供如此高額的獎金,是為了吸引真正的高手前往比試,以發掘真正具有潛力的藝術家。另外他還規定參賽者必須是在1993年12月1日以前年滿21歲,但並沒有年齡的上限。波哥雷里奇認為以往一些參賽者往往音樂院還沒畢業,在參賽得獎後,為了乘勝追擊,發展個人的演藝事業,而放棄音樂學習,反而因此妨礙了應有的音樂發展,造成難以突破的瓶頸。
風格
波哥雷里奇從1981年起為DG唱片公司錄音,'82年成為DG旗下藝人。十多年來出版過巴哈、貝多芬、蕭邦、拉威爾、普羅高菲夫等人的作品。近期發行的錄音包括李斯特、史克里亞賓、海頓、史卡拉第以及布拉姆斯的作品。
好評
■ 洛杉磯時報:
「媲美賀洛維茲、帕德瑞夫斯基、拉赫曼尼諾夫,開創另一個世紀的風格。」
■ 紐約時報:
「他的演奏已經達到超前兩百年的水準」,「不管他是出自哪一個門子的怪胎,這傢伙還真是個天才。」
■ 時代雜誌:
「在無數的大師經典名版中,波哥雷里奇這首作品(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)的錄音就算不是技巧最高超、音色最燦爛,也會是最緊湊有力的一個。」
■ The Good CD Guide:
「波哥雷里奇的拉威爾『加斯巴之夜』充滿卓絕的想像力,令人震撼……,他的普羅可菲夫則揉合了令人興奮無比的自律與放縱。」
■ 時代雜誌:
「……年輕一輩鋼琴家中,沒有比波哥雷里奇在充滿想像力的技巧性才華之外,還能從作品(巴哈第2&3號英國組曲)的內容和形式中挖掘這麼多醉人的要素,並且進一步傳達出來。」
■ 德國明鏡週刊:
「……波哥雷里奇的這部蕭邦作品(第2號鋼琴協奏曲)錄音之絕妙勝於所有同儕。」
附記:波哥雷里奇於10/15, 2005 再度來台演出
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
●84年11月9日首度來台
◎黃哲嶔 音樂月刊雜誌
一般人對於波哥雷里奇的認識,得自於他的花邊新聞多,卻少有來自其音樂。他的個人行事風格一向「反傳統,反主流」,喜歡以一己之意志做與眾不同的思考,因此他特立獨行:與較他年長的恩師結婚、別人因為參加比賽而成名,而他卻因為落榜而知名、創立規則特殊的鋼琴大賽、音樂詮釋自有不拘泥於傳統的主見。雖然他與眾不同,卻能自成主流,言之有物,依舊獲得許多樂迷的喜愛。
生平
1958年出生於貝爾格勒,為南斯拉夫之塞爾維亞籍鋼琴家,父親為低音提琴家、指揮兼作曲家。波哥雷里奇七歲開始學習鋼琴,1970年(十二歲)赴莫斯科求學,最初在中央音樂學校與莫斯科音樂院而事提馬金(Timakhin)、柯諸斯提瓦(Gornostaeva)和麥黎寧(Malinini)。1975年(十七歲)拜Alice Kezheradze為師,波哥雷里奇的詮釋觀點受她的影響極大。1978年在特尼(Terni)贏得卡薩格蘭德(Casagrande)大獎。1980年波哥雷里奇與老師Alice Kezheradze結婚。
成名
1980年波哥雷里奇贏得「蒙特利爾國際比賽」首獎,又在10月間與來自38個國家149位好手,參加在華沙舉辦的「蕭邦鋼琴大賽」,在第三回合時因為他的詮釋違反傳統,未能進入最後一輪的決賽,引起評審委員,同時也是著名的鋼琴家阿格麗希(Marhta Argerich)以退出評審團作為抗議,卻因此打響了波哥雷里奇的國際知名度。1981年在紐約以及倫敦首演,1983年在「薩爾茲堡音樂節」中舉行獨奏會,1982年起定居英國。
「蕭邦鋼琴大賽」後,波哥雷里奇在倫敦、巴黎、紐約、蘇黎士、馬德里、布魯塞爾、阿姆斯特丹、羅馬、米蘭、台拉維夫、東京舉辦一連串備受好評的音樂會。隨後又應邀和柏林愛樂、倫敦交響樂團、倫敦愛樂、芝加哥交響樂團、波士頓交響樂團、洛杉磯愛樂以及維也納愛樂等一流樂團合作,足跡踏遍加拿大、南北美地區、日本、澳洲、紐西蘭。1992年於北美與歐洲巡迥演出,'93年演奏的範圍擴大到德國、美國、加拿大與日本等地。
育才
波哥雷里奇對於培養優秀的音樂家一向不遺餘力,以他為名的音樂節以及鋼琴大賽,都是以此為主旨。第一屆的「波哥雷里奇音樂節」於1989年夏天在德國南部Bad Worishofen開幕,而第一屆「波哥雷里奇國際鋼琴大賽」則於1993年12月在加州舉行。
波哥雷里奇也在南斯拉夫創辦基金會,提供獎學金給年輕而有天賦的學生出國進修。波哥雷里奇在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「親善大使」 ; 1992年10月,克羅埃西亞政府任命波哥雷里奇為「文化大使」 。1993年1月,波哥雷里奇榮獲大使基金會頒贈的卓越使節獎章。
大賽
「波哥雷里奇國際鋼琴大賽」的特點在於不限制參賽者的年齡,為世界首創。當年1月7日波哥雷里奇首次在美國宣佈將在當年的12月1日起舉辦以他為名的國際鋼琴大賽,而當年的第一名便是由我國的青年鋼琴家陳毓襄奪得。得獎者將可得到打破世界記錄的高額獎金——10萬美元,並且將盡力協助其建立音樂演奏事業。之所以提供如此高額的獎金,是為了吸引真正的高手前往比試,以發掘真正具有潛力的藝術家。另外他還規定參賽者必須是在1993年12月1日以前年滿21歲,但並沒有年齡的上限。波哥雷里奇認為以往一些參賽者往往音樂院還沒畢業,在參賽得獎後,為了乘勝追擊,發展個人的演藝事業,而放棄音樂學習,反而因此妨礙了應有的音樂發展,造成難以突破的瓶頸。
風格
波哥雷里奇從1981年起為DG唱片公司錄音,'82年成為DG旗下藝人。十多年來出版過巴哈、貝多芬、蕭邦、拉威爾、普羅高菲夫等人的作品。近期發行的錄音包括李斯特、史克里亞賓、海頓、史卡拉第以及布拉姆斯的作品。
好評
■ 洛杉磯時報:
「媲美賀洛維茲、帕德瑞夫斯基、拉赫曼尼諾夫,開創另一個世紀的風格。」
■ 紐約時報:
「他的演奏已經達到超前兩百年的水準」,「不管他是出自哪一個門子的怪胎,這傢伙還真是個天才。」
■ 時代雜誌:
「在無數的大師經典名版中,波哥雷里奇這首作品(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)的錄音就算不是技巧最高超、音色最燦爛,也會是最緊湊有力的一個。」
■ The Good CD Guide:
「波哥雷里奇的拉威爾『加斯巴之夜』充滿卓絕的想像力,令人震撼……,他的普羅可菲夫則揉合了令人興奮無比的自律與放縱。」
■ 時代雜誌:
「……年輕一輩鋼琴家中,沒有比波哥雷里奇在充滿想像力的技巧性才華之外,還能從作品(巴哈第2&3號英國組曲)的內容和形式中挖掘這麼多醉人的要素,並且進一步傳達出來。」
■ 德國明鏡週刊:
「……波哥雷里奇的這部蕭邦作品(第2號鋼琴協奏曲)錄音之絕妙勝於所有同儕。」
附記:波哥雷里奇於10/15, 2005 再度來台演出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